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 >

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

来源:湘景园发布时间:阅读次数:100

黑松及油松芽枯病又名流脂病或丛枝病,有时称为衰退病或枯梢病。大部分受害幼林高生长停止,呈

丛枝状。湿地松受害时,常流脂。植物网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,可供参考。

黑松芽枯病的症状

病株症状因发病程度和树种不同而异。

1、芽枯型:黑松及油松发病初期,顶芽由绿变褐,并常有松脂溢出,最后内部组织全部变褐僵化

,芽鳞呈灰褐色或棕褐色。

2、丛枝型:油松主梢及轮生枝顶芽枯死后,其侧芽在次年春天尚能抽出短枝,以后短枝上的顶芽

又枯死,侧芽又抽出短枝,2~3年后,在主梢及轮生枝的顶端,形成丛枝状。

3、梢枯型:黑松主梢及轮生枝的顶芽坏死后,侧芽大多丧失萌发力。病梢上针叶由深绿变灰绿,

最后褐色干枯脱落。病株在2~3年内由上而下枯死。丛枝严重的病株,最后枯梢,死亡。

黑松芽枯病的病原

由土壤缺硼引起。在河南,此病发生区的土壤含硼水平均低于全国标定的含硼临界值0.5mg/kg,

因黑松需硼量高于油松,所以黑松发病更多。

据观察,缺硼区发病的诱导因素是干旱。松梢害虫和色二孢菌与芽枯和流脂无关。

黑松芽枯病的发病规律

芽枯病发生的轻重,与林地成土母质、树种、树龄、修枝间伐及雨水多等因子有相关性。黑松发

病最重,油松次之,马尾松不发病。同一树种不同树龄,其发病也不同,小于10年生的黑松及油松不

发病或发病很轻,10年生以后,病情逐渐加重,随着树龄增长需硼量增加,最后出现植株缺硼现象。

芽枯病与抚育管理水平有关,凡栽植密度大(每亩600株以上),未适时修枝和透光伐的林地,根部

营养面积小,自然整枝严重,芽枯病发生普遍。相反,适时间伐、修枝,郁闭度保持0.5的林地,其芽

枯病轻,健芽率或抽梢率可提高36%%或56%%。据多年观察,雨水少的年份芽枯病发生重,雨水多的年份

则发病轻。

黑松芽枯病的防治方法

发病区在5、6月份,叶面喷5‰硼砂水溶液,或者根施硼砂,每株20~25g,施后灌水,有防病效

果,病区进行松土、透光伐及合理修枝,也可减轻病情。在缺硼地区,应栽植耐瘠薄、干旱的马尾松

热门推荐